• 推荐使用谷歌或者360极速模式
  • 推荐使用谷歌或者360极速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成果突出“为谁创新创业、怎样才能实现创新创业”的问题导向,通过构建全景“学习场、信息场、实践场”的育人场域,践行“思政育人、交叉培养、专创结合、以赛促学、孵化支持”的五维融合路径,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三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形成“三位一体、五维融合、全景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图2)。

(一)“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1.涵养创新创业意识

坚持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同向同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厘清“为谁创新创业”的根本问题,明确“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地方发展”的价值导向,推动“初心、爱心、责任心、自信心”的价值观塑造,以“创新创业明星”为榜样,涵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2.传授创新创业知识

强化专业知识与市场知识的对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突出“课堂主导”,打造以创业课程为核心起点,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人文课程等相结合的全覆盖知识体系;推行MOOC教学与线下实践、知识学习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供创新创业知识传授效能。

3.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起来,积极拓展学生创新创业视野。学校通过设立微电子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文化遗产学院等新型学院,对接创新创业园区,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会,从而拓宽视野提高能力。

(二)“思政育人、交叉培养、专创结合、以赛促学、孵化支持”五维融合的育人路径

学校坚持构筑全景教学场域,践行“思政育人、交叉培养、专创结合、以赛促学、孵化支持”五维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多方位发挥思政育人引领作用。创新“一课三堂”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发力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深耕人文素质教育,将思政引领贯穿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地方发展”的价值导向,实现“初心、爱心、责任心、自信心”的价值塑造,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与意识。

多元化构建交叉培养课程体系。推动专业交叉、学科交叉,开设《创业基础》《创业法律于知识产权》等交叉特色示范课程;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创业心理与压力管理》等线上开放课程,形成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专创结合课程组成的“通识教育+多元融合”交叉培养课程体系。

多途径完善专创结合制度保障。出台《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实行“学业+行业”双导师制,推行“一人一师”制度;鼓励本科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科研团队”;支持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鼓励学生投入创新创业,形成了专创结合制度保障体系。

多渠道拓展以赛促学实践训练。开办“双创”训练营等赛前训练;组团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创比赛;推进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科研团队”,实现“学、研、赛、用”长效运行;扩大校企合作,设置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实战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

多层级孵化创新创业明星。将校内孵化与校外孵化相结合,对接省、市、区创新创业产业园区,启动西部计划第三期,覆盖高精尖专特领域,产出技术创新创业明星;将技术创新教育与商业整合教育相结合,设置新工科、新文科等学院,覆盖各行各业,产出商业创新创业明星。

(三)全景“学习场、信息场、实践场”协同的育人场域

1.搭建立体开放的“全景学习场”,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

利用国家级线上、混合式、虚拟仿真等一流课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多渠道优质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创新创业视野;利用创新创业线下实验平台、线下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等,构建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理论教育课程、社会实习实训基地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图3)。

  

2.利用多维智能的“全景信息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技能


多维智能的全景信息场依托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所孕育出的网络平台、智能app、整合网络、实体资源搭建的智能空间等。构建全景式信息场,应用大数据平台、智能教学/移动终端app、智慧教室等,促进大学生技能的提升(图4)。

3.构造交互动态的“全景实践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遵循“学生中心、问题导向、学科融合、创新实践”的实践教学理念,推进探究式教学方式,构建交互动态的“全景实践场”,形成由培养目标能力要素模块、实践运行模块和全景服务模块耦合而成的创新创业全景实践体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主动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创新创业素质(图5)。




学校官网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湖北大学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0288 号